帕金森病始于肠道!肠源性α-Syn和Tau蛋白或是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策略
帕金森病(PD)和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两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分别为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Tau蛋白的异常聚集。研究发现,在脑中出现α-Syn和Tau蛋白聚集之前,已在患者肠道中检测到了这两种聚集体的存在。Braak假说认为,错误折叠的α-Syn聚集可能最早开始于肠神经系统(ENS),并通过迷走神经进行跨突触传播。近年来,通过在肠道外源性注射α-Syn诱导帕金森病部分验证了这一假说,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疾病动物模型,因此肠道源性聚集体形成、传播过程和机制仍不清楚。
2024-11-20
男性更容易患高血压?盐敏感肠道菌群:性别特异性血压变化的幕后推手!
色氨酸代谢在血压调节中至关重要。色氨酸-吲哚途径完全由肠道菌群介导,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参与色氨酸的吸收,缺乏ACE2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肠道菌群被认为是血压的调节器。此外,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尚不清楚这种性别差异是否通过色氨酸-吲哚途径影响血压。
2024-11-14
Nature|肠道-生殖细胞轴——父亲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后代健康
近日,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Jamie A. Hackett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aternal microbiome perturbations impact offspring fitnes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雄性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可能会通过肠-生殖细胞系轴影响睾丸和精子以及雌性的胎盘功能,从而影响后代健康状况,增加后代出现低出生体重、严重生长限制和早逝的风险。
2024-11-12
肠道里的“智慧”: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你的神经健康?
成年人的肠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它们与宿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调节宿主神经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ASD(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群体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疾病症状密切相关,而益生菌则被证实能缓解这些症状。本次我们将从三个通路方向,介绍肠道微生物如何调节神经活动的机制。
2024-11-12
上海药物所联合上海精卫中心研究团队揭示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和外周系统紊乱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华芳主任共同在Psychiatry Research发表题为“Integrated 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systemic disturbance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包括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n=99人)和健康对照组(HC, n=50人)在内的队列的粪便和血液样本进行了多组学分析。肠道菌群的16S rRNA测序显示了MDD的结构性变化,特点是肠球菌属的增加等。该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MDD的发病机制,为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024-11-12
首都医科大重磅Cell Metab (IF=29) | 肠菌代谢物LPC或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带来新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关于AD发病机制的最为广泛接受的是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它指出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的生成与清除失衡是引发神经元退化和痴呆进程的起始因素。因此,清除大脑中积聚的Aβ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例如,Aβ靶向疗法在散发性AD的治疗中显示出效果。然而,当涉及到改变症状性AD的疾病进程时,Aβ靶向免疫疗法的效用似乎有限或并不明显。鉴于AD治疗方法有限,探索新的病理生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024-11-08
抑郁症发生新机制!陆建峰团队发表Nature子刊发现又是肠道菌群失调在“捣蛋”!
全球有数亿人口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因抑郁症导致的全球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上万亿美元。尽管抑郁症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但传统的抑郁症治疗药物和心理干预对部分抑郁症患者疗效甚微。因此,研究抑郁症的潜在致病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干预措施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微生物-肠-脑”轴的通信功能紊乱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机制。
2024-10-31
iMeta(IF=23.7) | 刘双江教授团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肠道核心微生物组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与进行性残疾、系统性并发症、早逝和社会经济成本相关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RA 的病因和预后尚不明确,但宿主的遗传、肠道微生物和环境因素均参与 RA 的发病。
2024-10-22